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本地资讯 西藏新闻中建六局援建西藏昌都天津大桥项目纪实

中建六局援建西藏昌都天津大桥项目纪实

  • 2015/10/13 22:38:25
  • 来源:快搜西藏网
  • 编辑:佚名
  • 10
  • 0
  • 0

去年3月,51岁的王勇进藏前,年届七旬的老母亲紧紧拉着他的手不肯松开。王勇强忍着泪水没有流出来,他说,怕这一走再没有机会为母亲尽孝了。

一辈子没有出过天津的母亲,不知道西藏在哪里,但是她知道那个地方一定很远很远,远到儿子一年只能够回来一次。每当跟别人聊起自己的儿子,母亲总是一脸自豪,“我儿子在为国家做大事儿!”

王勇的确在做一件“大事儿”。2014年3月,天津市对口支援西藏昌都21年以来最大的单体工程天津大桥项目开工,已经是第二次援藏的王勇担任这个项目的安全总监。

熟悉的中建人回来了

扎曲和昂曲在昌都城区汇合始称澜沧江。在距澜沧江源头几公里的地方,天津人民为藏族人民献上了一条重达140吨的巨型哈达。

这座形似哈达的大桥,在当地被称为生格村北大桥,但是大家更喜欢叫她天津大桥,她的建成将解决附近9个村5000多名农牧民出行难的问题。

2014年3月,天津大桥项目正式开工建设,中建六局三公司11名援藏人员登上海拔3300米的雪域高原,中建司旗在奔腾不息的澜沧江畔再次升起。

昌都人民对于中建并不陌生。2009年至今,中建六局三公司先后在昌都援建了市会议中心、广电中心、昌都西路改造和天津大桥等工程。如今,在天津市政府的支援下,作为西藏第二大城市的昌都已经开始有了大都市的气象,中建六局的援建者也见证和推动了这座城市的发展。

在昌都,大家最爱穿的衣服就是中建的蓝色工装,因为当地人“认这身衣服”。穿着这身衣服,在昌都的任何场合都会受到优待。6年时间里,近百名中建人先后在昌都工作和生活,中建蓝的工装也将一个泱泱大企的形象镌刻在藏民心中。

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

青藏高原气候干燥,紫外线照射极为强烈,大家的嘴唇开始干裂,鲜血顺着裂口直流,一张嘴伤口钻心的疼。在内地谁也不会留意到的氧气,在这个地方却显得弥足珍贵。昌都地区空气含氧量仅有平原地区的2/3,大家经常半夜因为呼吸困难被憋醒,整夜睡不着觉。

昌都地区物资匮乏,除了螺丝钉这种小的五金,工程所需的钢材、水泥等全部主材最近也要从成都订购,单趟物资运送就需要七八天的时间,如果遇到雨雪天气,则需要一个月之久。

去年6月中旬,澜沧江遭遇50年不遇的洪水,刚打下第一根钢板桩的工地被完全淹没。为了确保大桥按时通车,项目抢工期到12月中旬。而那个时候,西藏夜晚的温度已经达到零下15度。“西藏地区的冷和内地不一样,风吹在人脸上跟刀割一样的疼。”项目经理芶华林说,晚上大家住在生格村的出租房里,靠着烧柴取暖,常常睡到半夜就被冻醒。

9月10日,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之际,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来到昌都看望援藏人员,在天津大桥施工现场,刘延东即兴发表了重要讲话。

“中建六局的建设者,你们在这样高寒缺氧的环境中,继承和发扬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老西藏精神’,你们为西藏的全面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刘延东说。

永远怀念的地方

这个11人的援藏团队,其中9人是80后、90后,本来可以享受安逸生活的他们,因为大脑缺氧,动作和思维开始变得迟钝。紧张工作之余,大家承担起了打扫公厕、清扫道路积雪等义务劳动,有时候还会被藏族老乡请去参加他们的婚礼。

始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川藏公路,是大家唯一的陆上出藏通道。常年冰雪覆盖的道路仅能容一辆汽车通行,一侧是随时有滚石落下的峭壁,一侧是没有任何防护的悬崖,稍有不慎就会滑下万丈深渊。1200多公里的路程,需要翻越五座海拔4700米以上的雪山,由于海拔太高,汽车爬坡动力不足,遇到坡坡坎坎儿只能下车步行,出一趟西藏往往需要三天时间。

离家万里,每个人内心都忍受着想家的煎熬。有一次,正在吃早点的王勇碰到从天津来旅游的两位老乡,激动地聊了一个多小时,最后还抢着为老乡买了单。身处异域他乡,同事就是亲人。在项目上,每到吃饭时,只要有一个兄弟没能及时赶回来,大家就会默契地一直等下去。

今年10月底,天津大桥将提前一个月正式建成通车。即将离开西藏的援建者现在就开始怀念这个地方,也许多年以后他们还会像王勇一样,再次回到澜沧江畔,因为这里有他们剪不断的思念。

西藏网官方微信

西藏网-了解西藏第一选择!


赞(0)

网友留言评论

2条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