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发布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本地资讯 西藏新闻外媒探访四川阿坝州大骨节病防控:已无新发病例

外媒探访四川阿坝州大骨节病防控:已无新发病例

  • 2015/11/3 15:08:51
  • 来源:
  • 编辑:于超
  • 37
  • 0
  • 0
15/11/3/20151131446513672593_0.jpg" alt="" />
南木达乡异地安置学校学生们出课间操。(图片来源:BBC中文网)

过去的10多年间,阿坝州在全州的13个县建起了360所异地安置学校。

壤塘县南木达乡的异地安置学校,共有学生392人,由小学部的6个年级以及两个学前班组成,是壤塘县规模最大的异地安置学校。

学校里的孩子绝大部分来自附近山区的牧民家庭,几年前随父母家人一起搬迁到山下的定居点,进入南木达异地学校读书。

藏族女孩影姐,今年13岁,她告诉BBC中文网记者,南木达异地学校为所有学生提供免费教育,每周周一到周五,学生大部分寄宿在学校,学校提供免费食宿,寝室内的所有生活用品也都是学校免费发放的。

影姐出生于当地的牧民家庭,2011年随患病的家人由放牧的帐篷搬迁到山下的定居点,爷爷奶奶都患有比较严重的大骨节病,行动困难,家中的主要经济来源是没有患病的父母靠放牧为生。

腼腆的影姐脸颊上带着明显的高原红,她用普通话告诉记者,马上就要升学了,她的目标是考上县里最好的藏语中学继续学业。

早上11点,全校将近400名孩子都集中在操场做课间操,这些孩子绝大部分来自当地高原的藏族牧民家庭,家中的长辈均不同程度的患有大骨节病。

从本世纪初开始,他们陆续从山上的帐篷搬迁到山下的定居点,孩子们都被家长送到县上的异地安置学校免费读书。

此时,学校食堂里,工作人员也在忙碌,为孩子们准备当天的午饭,主菜是鸡腿,主食是米饭。以往藏民的主食以糌粑为主,糌粑的主要成分是青稞和酥油,由于大骨节病病因不明,更换藏族牧民习惯食用的糌粑也成为防控措施之一,孩子们在学校的主食已经被大米和小麦取代。

自2008年起,阿坝州持续对11.64万病区居民和2.51万名易地育人学生更换了粮食,每月定量免费发放。由主食青稞逐步改变为主食大米,增加了蔬菜、豆类、肉类的食用量。

医学专家告诉记者,大骨节病发病原因,从目前研究来看可能是地域性的,与水质、环境和当地居民饮食习惯都有关系。而该病症状发作时,目前只能做到缓解病痛,还没有找到彻底治愈的有效办法。

为敬老院老人缓解病痛


茸木达养老院重度大骨节病老人。(图片来源:BBC中文网)

和儿童少年相比,老年人受大骨节病病痛困扰更为严重。在壤塘县茸木达乡敬老院居住着90多位藏族患病老人。

茸木达乡敬老院建于2009年,这里居住的老人在50至80岁之间,其中90%的老人病情是最为严重的三度大骨节病患者。

养老院院长马俊是藏族人,他带着记者参观了养老院。马俊是土生土长的壤塘人,在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工作,在这家养老院已经工作了6年。

在中午充足的日光里,老人们都走出房间坐在院子里晒太阳,虽然他们大多病情较重,但是看到记者时都会热情的握手打招呼,开心得像个孩子。

马俊称,这里的老人已经全部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治疗方面有了保障。老人们现在基本是两个人一个房间居住,以糌粑为主的饮食习惯也在不断改善,养老院的饮食添加了多种蔬菜和主食。

高原上的冬天来的早,老人们的房间已经生了火。马俊说,因为高原的冬季长、气温低,老人们取暖用的柴禾不是特别充足,有的老人的亲属到了冬

西藏网官方微信

西藏网-了解西藏第一选择!


赞(0)

网友留言评论

2条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