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网

了解西藏第一选择!

热门搜索:二手汽车 本地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本地资讯 科教文卫 > 西藏教育透视“乡愁中国”下的乡村教育

透视“乡愁中国”下的乡村教育

  • 2015/11/3 16:03:26
  • 来源:
  • 编辑:翟新颖
  • 2182
  • 0
  • 0

原标题:透视“乡愁中国”下的乡村教育

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山王小学,孩子们在上数学课(9月18日摄)。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新华社记者 丁静、袁汝婷、李亚楠、刘奕湛、肖正强、阳娜

国庆假期结束,一位返乡陕西籍媒体人在朋友圈感慨“乡愁”:小学人数只有自己上学时的四分之一,乡村没了人气……

乡村教育是“乡愁”痛点。记者近日在北京、甘肃、河南、湖南等地采访发现,“乡村生源流失”与“城市学位难求”两种现象互相强化,致使城乡间教育生态失衡。如何补齐乡村教育“短板”,使其滋养乡村生态、促进教育均衡,是摆在多地行政部门面前的难题。

乡村“空心”城镇“夹心”,生源“虹吸”加剧

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孟家山小学,全校6名学生正在操场上踢足球,他们个头有大有小,分布在4个年级。

“大部分孩子随父母进城读书了,生源流失近80%。”校长陈爱邦和另外3名教师是从师范毕业的大学生,但他们的到来并未改变这种状况。2008年至2014年,甘肃省乡村义务教育阶段减少了133.6万人。

这不是甘肃一地的状况。福建省仙游县度尾镇中心小学今年600余名毕业生中,200多人到县城读书。2014年9月,安徽省肥西县大丰小学只招收到3名学生。

农村学校“空了心”,城镇却出现“夹心层”。

河南省封丘县城乡接合部,近年来聚集了大量“进不了城、不愿回乡”的学生、教师。城关乡一所中学,10年内由原来的不到180人增加到1200人;一所小学从160人增加到840人。

江西省一位教育界人士告诉记者,最近3年,某市10个县市区的城区平均每年新建17所学校,也只能勉强满足新增学生的就学需求,存量的大班额问题仍难以化解。

教师收入少、发展差,乡村教育“短板”待补

乡村生源流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优质教育资源不均衡,提升乡村教育“短板”迫在眉睫。

硬件方面,2014年起,中央财政每年投入350亿元,改善义务教育薄弱学校的基本办学条件。

兰州市西固区马家山教学点,土操场得到硬化,教室翻修一新,篮球足球、科技教具与城区学校一模一样。“2012年还调来6名大学生,学校有了新生命。”校长王庆华说。

然而,生源快速流失削弱了投入的效果。

“2014年,西固区将23个教学点纳入‘改薄’项目,但秋季招生时只剩16个,没人的教学点自然‘消失’。”兰州市西固区一位教育干部说,为了不浪费资源,部分教学点将改做幼儿园。同时,学生太少不能互相启发,老师也觉得教学“没有激情”。

软件方面,因为收入少、发展差,乡

西藏网官方微信

西藏网-了解西藏第一选择!


赞(0)

网友留言评论

2条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