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普布顿珠与校长白玛扎西合照( 李政葳/摄)
新学期伊始,阿里噶尔县昆莎乡小学11岁的普布顿珠升到了五年级。也许是因为高原紫外线较强的缘故,普布顿珠的肤色显得有些黝黑,深色鸭舌帽檐下露出了一张灿烂的笑脸。
“我喜欢上学,上学让我很快乐!”面对采访,普布顿珠显得有些腼腆。他告诉,自己所在昆莎乡小学共有101名学生,基本都是牧民家的孩子,大多在学校住宿;每到周末,学校会有负责生活的老师,指导并带领大家洗衣服、洗脚、整理寝室内务。
自1985年西藏教育实施“三包”政策以来,全区共投入80.74亿元资金,占同期西藏教育投入的9.5%。近年来,学校义务教育“三包”政策不断扩标提面,学生在学校可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尤其从今年秋季学期起年生均标准将达3000元。
与20年前相比,农牧民学生上学条件变化之大,令29岁的昆莎乡小学校长白玛扎西有些不可思议。
“记得自己幼时读书时,中午吃水煮白菜,放些方便面调料,还有两个馒头;现在小学生基本上是想吃什么就能吃到什么:周一吃糌粑,周二是牛奶面包,周三有面条供应;以前教学方式比较生硬,现在老师对学生都比较温和,在实践素质教育理念。”巴玛扎西说。
在“三包”政策长期保障下,农牧民学生饮食习惯和膳食营养结构得到进一步改善,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明显增强,身体抵抗高原疾病能力进一步提升。
2009年,巴玛扎西从内地一所大学毕业,毅然回到家乡噶尔县农村做了一名小学教师。3年前,他转到昆莎乡小学担任校长。
谈起这几年的工作感想,除感叹学生吃住穿衣方面的变化外,白玛扎西更看到了农牧民对待教育、对待读书的观念悄然转变。
在白玛扎西刚走上教学岗位时,他还清楚地记得,当时很多农牧民不愿送孩子到学校,因为家中劳动力少,不少孩子要在家牧羊放牛。“家长说,学校、老师把孩子抢走了……”白玛扎西说。
为了让孩子回到校园,学校常联合当地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工作人员,一同到农牧民家做思想工作。白玛扎西告诉:“现在牧民逐渐意识到读书的好处,主动送孩子到学校,不再需要做动员。”
有统计显示,截止去年底,西藏自治区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园)率分别达到59.11%、99.64%、98.91%、73.37%和27.76%;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了0.57%。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在解决学生“有学上”的同时,自治区不断制定出台惠民利教政策,着力解决学生“愿上学”“能上学”“上好学”的问题,不断增强教育吸引力,不断促进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
(责编: 武凌烟)西藏网官方微信
西藏网-了解西藏第一选择!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