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改变西藏传统教育的“去平民化”,保障普通群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西藏自治区自成立以来,就一直把教育优先发展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上,通过采取一切必要手段扩大教育资源,并在创办现代教育初期对学生实行“供给制形式的人民助学金”。1985年,为了提振普通群众送子女入学的意愿,西藏自治区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启动实施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
30年来,“三包”政策先后经过了14次调整补贴标准。从2014年秋季学期起,年生均标准达到3000元。其中,伙食费占90%,服装、装备、学习用品占10%。与1985年相比,标准提高了近10倍,仅2014年全区就有52.5万名学生受益,是1985年受益学生的15倍,覆盖面达到100%!
与“三包”政策一样,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西藏自治区已基本建立起了涵盖学前教育到硕士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并在全国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
一系列优惠政策在“垫高”公平起点的同时,西藏教育也迎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一组数字印证了西藏教育的发展:
1951年3月,昌都小学成立,成为西藏现代教育的起点。到1965年底,西藏自治区有公办小学68所、民办小学1485所、中学5所,有小学在校生5.6万人,初中在校生1359人,以扫盲为主的农牧民夜校学员逾1.2万人。
截至2014年底,西藏自治区累计脱盲人数达181.5万人,未脱盲人数仅为1.2万人,青壮年文盲率由1951年和平解放前的95%以上下降到0.57%;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园)率分别达到59.11%、99.64%、98.91%、73.37%和27.76%,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
西藏自治区教育厅厅长马升昌说:“‘三包’政策的实施及学生资助体系的完善,在兑现教育公平承诺的同时,大大改变了西藏群众的教育观念,极大调动了广大农牧民子女上学的积极性,为推动西藏青少年脱盲、基础教育发展和减轻农牧民负担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西藏绝大多数群众在尽享教育福利的同时,通过教育改变了个人及家庭的命运。”
“若没有援藏,今天的西藏不会如此美丽”
作为援藏的第二代,拉萨三中校长王浩波谈到国家意志下的对口援藏工作,用了一组形象比喻:“几十年来,援藏的人们为了这里的发展,献了青春,献子孙。此时此刻,我的父亲躺在拉萨的烈士陵园里;我工作在西藏的教育战线上;我的后代或许还会继续坚守在这片雪域高原之上……”
“若没有援藏,今天的西藏不会如此美丽!”回忆起1985年的拉萨,王浩波说,“作为省会城市,那时的城区没有一盏路灯。”
“援藏先援教,发展先育人”。教育援藏30年来,各对口支援省(市)和中央企业在智力、技术和资金方面的援藏,为西藏教育事业发展装上了助推器。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方式,使内地西藏班成了西藏各族学生的首选。
截至目前,全国21个省、直辖市办有内地西藏班(校)和中职班,在校生规模达2.69万人,涵盖了初中、普通高中、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累计招生10.77万人次,为西藏培养和输送中专以上人才3.2万余名,他们中的许多人现已成为西藏各行各业的骨干。
现为日喀则市教育局规划科科长的南木加,是内地西藏班的“黄埔一期”。1985年,作为首届内地西藏班学员,南木加和其他99名小学毕业生一起来到郑州四中开始了4年的中学学习。此后,南木加在原河北师范学院附属中专、西藏大学完成学业返回家乡日喀则工作。这也是南木加家族走出的第一个大学生!
与南木加当年同赴郑州四中学习的内地西藏班同学,如今全部工作在日喀则的机关事业单位。其中,27人留在教育系统,正在为西藏教育的发展贡献心力。“没有内地西藏班的话,我恐怕一辈子只是山沟里一个目不识丁的放牛娃!”南木加动情地说。
30年光阴虽然只是西藏历史长河中的转身一瞬,但30年的教育援藏,既是
西藏网官方微信
西藏网-了解西藏第一选择!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