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许多时候当着长辈教育孩子,容易引起误会,会让老人认为孩子爸妈是在“指桑骂槐”:借孩子来发泄对自己的不满意。这种情况下,“家庭战争”一触即发。
统一观念 避免孩子“钻空子”
俗话说,常骂不惊,常打不怕。面对淘气的孩子,如果每次都跟他进行正式的“批评教育”,孩子会十分反感、抵触。笔者有位朋友对孩子要求颇为严格,她会利用一切时机、不分地点进行纠错,甚至是“家庭会议”似的纠错。有一次笔者与这位朋友一家三口一起去北京旅游。刚上火车,她的女儿似乎犯了个小错,结果朋友一路上喋喋不休、掰开揉碎批评教育,她女儿脸色铁青,虽然没流眼泪,却只得低下头,手里不停摆弄衣服,在她妈妈口若悬河地批评之余才被迫挤出“嗯、知道了、记住了”几个字,半车厢的人在侧目观察这对母女,但是我朋友定力极好,直到火车到站她才闭上嘴。后来聊天中得知,她的孩子属于“阳奉阴违”型,虽说每次挨批时低头认错,却“屡教不改”,我朋友说:“在孩子的观念中只知道‘谁护着我谁就对我好’。在家时,我一教育,老人就出面‘护’,孩子觉得爷爷奶奶对她好,愿意和爷爷奶奶亲近,跟我都不亲了,老人也会在孩子那儿争宠。长此以往孩子非但不听从父母的管教,出了问题还会找老人当保护伞,我都没办法教育了。”
对此,天津市社会心理学学会副会长、心理学教授贾晓波分析:其实冷静下来想想,有时候也不是孩子犯了多大的错,可能是家长平时生活中的烦恼、职场工作中受的委屈都积压在心里。而孩子碰巧犯了小错误引起了心里的火气,就容易“火山爆发”对孩子发火。家长尽量不要在公众场合教育孩子,也尽量避免当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管教孩子,毕竟两代人的教育理念不大相同。如果孩子在其他长辈面前有过失行为,可以先制止,待到自己家之后立即进行教育,也就是说“人前不教子”。当众数落孩子不仅会引起婆媳两代人的“战争”,也会伤害孩子的自尊。最重要的,惩罚完孩子之后一定要告诉他怎样做是正确的,有的家长“没完没了”,就为了听孩子说一句“我错了,下次不敢了”,至于下次遇到类似情况应该怎样做,他们也只是轻描淡写说一句。那么这样的惩罚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
西藏网官方微信
西藏网-了解西藏第一选择!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