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样生态和谐的风景不只出现在内蒙古大草原,也是如今拉萨市林周县卡孜乡白朗村在优质人工饲草地上发展高原畜牧业的画面。
位于青藏高原主体的我区,气候寒冷,土壤贫瘠。长期以来,农田基本用作粮食生产,畜牧业以天然草地放牧为主,饲草资源匮乏严重制约着高原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二五”期间,由自治区科技厅组织、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推动的西藏“饲草产业重大科技专项”取得关键性突破——经过草种引种、选育后,“世界屋脊”长出了优质牧草。
“项目组从内地及海外引进黑麦5种、小黑麦21种,其中绿麦草在拉萨、那曲和山南地区的4个地点进行了引种试验。经过几年探索培育,4个研究点的绿麦草长势喜人,亩产鲜草、干草量足以改变传统畜牧业结构。”饲草产业重大专项责任科学家武俊喜说。
拉萨市林周县卡孜乡白朗村便是饲草产业重大专项引种试验点之一。过去,白朗村由于长期载畜量超载和过度放牧,草场退化严重,优质饲草产量显著降低。在2012年的一次饲草产量测定中,白朗村有毒、有害、杂草比例竟高达饲草产量的一半以上。
“以前家里靠天然草地和收割完庄稼地的秸秆喂养牲畜,牲畜只能勉强够‘温饱’,即使想扩大养殖规模,也没有多余的饲料。”村民贡觉次仁说。
从2012年起,饲草产业重大专项在白朗村引进了绿麦草,采用免耕补播、牧草混播和雨季施肥等技术改良退化草地,鲜草产量提升到平均每亩148.4千克,干草产量平均每亩23千克。这一数字对于村民来说,意味着每户家庭可扩大原有牲畜养殖规模的3倍以上。
为了提高畜牧养殖效率,白朗村2013年成立了“种草养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村民可以通过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牲畜入股等方式自愿加入,每年底分红。合作社在依托饲草科技培育的优质草地上,采取规模化健康养殖。
“合作社将村民手中的绵羊集中在优质人工草地放牧,比在天然草地放牧更能节省绵羊的体力和获得更多营养。短短几个月,绵羊育肥效果明显,平均每只增重近10公斤。”白朗村第一书记次珍说。
去年底,白朗村“种草养畜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为每户参与农户分红600元。合作社规模也从最初的25户村民,发展到现在的101户。目前,合作社正在申请绿色羊肉品牌,“按品质定价,统一订单,统一销售”,打响“白朗村”招牌。
体型细长、茎叶坚韧的绿麦草看似“貌不惊人”,如今却是白朗村的“金宝宝”。因为村民们知道,正是绿麦草让他们过上了红火的好日子。
“以前,村民们对天然放牧草地只用不管,对科技人员播种的绿麦草也不关心,重生产、轻生态。现在,村民都主动配合科技人员参与到退化草地的恢复、治理和重建中。”次珍说。与白朗村村民“钱袋子”一起“富”起来的,还有村民们的生态观念。
据统计,我区在“十二五”期间已累计投入资金2677万元推动饲草产业发展,引进相关饲草品种百余种,在优质饲草繁育、饲草种植时空拓展等方面取得了较好 成效。2011年启动的“西藏草原生态遥感监测”项目显示,我区草畜结构日趋平衡,草原生态推动了整个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近5年来全区植被覆盖面积增加 10%以上。
西藏网官方微信
西藏网-了解西藏第一选择!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