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网

了解西藏第一选择!

热门搜索:二手汽车 本地交友


当前位置:首页 本地资讯 科教文卫记西藏教育50年跨越发展:优惠政策垫高教育公平起点

记西藏教育50年跨越发展:优惠政策垫高教育公平起点

  • 2015/11/30 16:09:22
  • 来源:
  • 编辑:武凌烟
  • 191
  • 0
  • 0

    如今,年产值22亿元的中国移动西藏公司是当地知名的龙头企业,员工1845人。但谁也不会想到,企业在落户西藏之初,曾有过一段令人心酸的经历:不论贴出去多少招聘公告,都很难挑出符合岗位要求的专业人才。无奈下,企业只能想方设法从内地引进。但是,很多人因离家太远或难以适应高原气候,无法长期入藏工作,导致企业人员流动性大,严重制约了企业发展。

    如今,企业所需的大多数岗位不仅实现了“就地取材”,而且本地员工的占比也越来越大,达到50%。

    中国移动西藏公司告别“用工荒”的背后,得益于自治区成立50年来,西藏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全区人才资源总量近30万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0%,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教育之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拉动效应正在显现。这一切,来得并不容易。

    从学校求孩子上学到家长抢着送子女入学

    每天傍晚,看到校园里最后一盏日光灯熄灭,林芝市工布江达县小学校长次旦多吉总会有种内心的满足感——过去,他常常为一些家长怂恿孩子逃学而揪心;现在,他兴奋于家长们争着送孩子入学。

    1999年,次旦多吉当时任教的仲萨乡结巴村教学点距县城50公里,全校只有2名教师、63名学生。每年四五月,是附近村民最为繁忙的挖虫草季节。为了挖到更多虫草,许多家长就悄悄摸到学校,带孩子回家帮忙。这种“季节性辍学”导致学校几近“停摆”。

    次旦多吉说:“那时,许多家长认为孩子挖虫草挣钱比上学更有意义。不论老师怎么劝说,许多家长并不理会,反而会以孩子视力好、挖虫草多为由说服老师。有了家长撑腰,许多孩子每到虫草季就会习惯性地给自己放假。”

    次旦多吉曾遭遇的这种烦恼,如今早已不存在。平均海拔3600米的工布江达县,位于林芝市西北部,过去20年该县总人口保持基本稳定,约为3万人。工布江达县城人口虽然只有6000左右,但学校、医院、政府等公共机构“五脏俱全”。

    与内地许多县城不同,工布江达县城内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只设有一所初中和一所小学。“过去,由于老百姓送子女入学的意愿不强,导致县城小学和初中的办学规模都比较小。”工布江达县初中副校长王科学说,“现在,老百姓对于子女受教育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以学校办学规模为例,1994年时,县城初中和小学加起来只有300多名学生;到2001年时,县初中也只有4个班160名学生。而今,县初中的规模发展到了24个班1063名学生。”

    “这与老百姓教育观念的改变密不可分。就在5年前,全县下辖的9个乡镇,每个乡镇还要派一名干部长期进驻学校控辍保学。现在,每到秋季开学,家长们就会托各种关系,把孩子送进县城学校就读。”工布江达县教育局副局长次仁说,“家长送子女求学的这种强烈意愿,在过去简直难以想象!”

    一系列优惠政策“垫高”西藏教育公平起点

    与内地省份不同,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之前,雪域高原之上的西藏没有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教育。

    从公元7世纪藏民族创制文字到西藏和平解放前,西藏教育的主要形式有寺院教育、藏医药教育、僧俗官员教育和私塾教育,显著特点就是“学在寺院,以僧为师”,学习内容和范围较窄,并且只有三大领主和富商子女才能获得学习机会,广大农(牧)奴及其子女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至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人口中文盲、半文盲率达95%以上,科学文化知识极其贫乏。

    “若不是西藏地区在免费义务教育基础上实行的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政策,我根本就无法供养女儿读到大学!”工布江达县中学教师遗孀桑旦感慨地说,女儿小学毕业后,其初中和高中分别在福建三明和湖北武汉的内地西藏班就读。前几年,丈夫因病去世,家里的“顶梁柱”一夜坍塌,如果没有“三包”政策扶持,女儿不可能今年如愿考上成都信息工程学院,恐怕早就辍学了。

    “可以说,现在受教育的这批孩子是西藏历史上最幸福的一代人!”桑旦说,“孩子们现在上学不但不交学费、住宿费、书本费,学校还给他们每人每

西藏网官方微信

西藏网-了解西藏第一选择!


赞(0)

网友留言评论

2条评论
 
文明上网 礼貌发帖 0/300
声明:频道所载文章、图片、数据等内容以及相关文章评论纯属个人观点和网友自行上传,并不代表本站立场。如发现有违法信息或侵权行为,请留言或直接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您的信息后24小时内作出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