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学生使用电脑。 崔琳 摄
藏族学生的宿舍生活。 崔琳 摄
藏族学生在宿舍复习藏语。 崔琳 摄
地处甘肃天祝藏族自治县偏远牧区的“代乾”教学点,始建于1961年,其前身是半日制“马背小学”,服务半径为方圆8公里。很长一段时间里,该校教书先生需要每天骑马进村落、分批次“走教”,久而久之,学生们养成了等待老师的习惯。每逢冬季,孩子们更需要在课余时间拾捡牛粪烧火取暖,安心学习的条件并不具备。
立冬刚过,中新网记者随采访团在这里看到,如今的“代乾”已建设成为牧区寄宿制加授藏语文教学点,能够满足周边一至三年级学生接受校园教育的需求,现有4名教师和12名少数民族学生。
记者看到,目前该校教室内安装了“班班通”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宿舍内高低床、书桌等设施齐全,食堂内整齐摆放着冷冻冰箱、消毒碗柜等厨具,校内整体使用热水锅炉供暖系统……昔日的“马背小学”已经成功转型为“定居教学点”,师生成功告别“马背走教”生活。
现年47岁的“双语”教师张拉毛东智,已在“代乾”就职26个春秋。他向记者介绍,位于天祝县抓喜秀龙乡最偏远处的代乾小学,高寒湿冷、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教学环境十分恶劣。因为热爱教育事业,张拉毛东智一面学习汉语,一面复习藏语,很快胜任了“双语”教学岗位,随后他还刻骨钻研,培养的学生总能在抽测考试中名列前茅。
2006年4月至2013年7月,“代乾”向寄宿制教学点过渡的这段时期里,学校无力雇佣炊事员,寄宿生的伙食问题成为当务之急。张拉毛东智算了一笔账:与其花百元乃至上千元雇人,还不如把这笔钱省下来资助困难学生。想到这儿,他一不做二不休,授课之外亲自洗菜、生火、下厨。
“起初,这里的交通工具只有马,来回县城一次就得耗费两天时间,我只能每周末集中去采购,人力所限供孩子们享用的食物种类并不丰富。‘全面改薄’后,县上安排了专人厨师,路况也得以改善,还有了从学校到县城的直达车,每天都能采购原料,学生的伙食条件越来越好。”张拉毛东智如是说。
张拉毛东智提及的“全面改薄”,是指在2014年,为了统筹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由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联合启动的重大教育工程项目。今年适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实施五周年,采访团此行旨在调研西部教育改革的进展情况。
8岁的何代吉草是就读于“代乾”,父母在外打工,每年过年才能见到。她告诉记者,现代化电教设备常常把知识用动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学习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她很喜欢在学校的日子,因为可以跟小朋友一起玩耍生活,学校里烧的茄子、绿菜也是她的最爱。
随着“代乾”教学点寄宿制的日益完善,少数民族适龄儿童接受教育的权力得到了保障,留守儿童问题也随之解决,牧民
西藏网官方微信
西藏网-了解西藏第一选择!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