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穷根 挪穷窝 脱穷帽
——林芝市2016年上半年精准扶贫工作综述
西藏日报记者 索朗群培 麦正伟 索朗琼珠
一条条平坦的硬化道路直通农家,一片片新建的果园大棚焕发生机,一个个惠民的产业项目落地生根……这一幅幅农村新貌的画卷,正是林芝市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的成果。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用3年时间决胜在全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全部脱贫。”这是林芝市委副书记、市长旺堆在今年初召开的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会上,向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发出的动员令。
今年以来,林芝人共同奋斗,阔步走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全部脱贫的大道上。
精准识别 打好基础
早晨,沿着弯曲的山间小道向着各乡(镇)村庄行进,然后,快速消失在农牧户家中;夜晚,继续奋战、踏着月色星光返回……这是一支肩负着百姓众多期望的“扶贫工作队”每天的工作。
自精准识别工作启动后,早出晚归活跃在乡间山路的工作队员成为林芝市各乡镇村庄一道不寻常的风景,他们访农户、察民情、识真贫,真实记录扶贫攻坚第一线的各项数据信息,为打好林芝市扶贫攻坚战役奠定基础。
今年3月,墨脱县召开扶贫开发工作专题会议。深入研讨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问题后,墨脱县按照实际情况,完成脱贫措施分类统计工作,具体划分为:发展生产脱贫一批,共计334户927人;易地搬迁脱贫一批,共计32户124人;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共计383户1454人;发展教育脱贫一批,共计193户193人;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共计315户980人。
波密县通过认真走访调研,抓好建档立卡,明确脱贫攻坚对象,及时安排4名县级领导带队深入乡(镇)、村、户开展精准扶贫摸底调研,发动乡(镇)、村、驻村工作队,全面精确识别扶贫对象。
经群众测评及公示,最终核定波密县共有贫困户912户3430人,其中对一般贫困户、低保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分别建档立卡,并以此为依据明确2016年实现465户1756人建档立卡困难群众脱贫,2017年实现447户1674人建档立卡困难群众脱贫,两年实现全县912户3430名建档立卡困难群众如期全部脱贫攻坚目标任务,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吹响“冲锋号” 先挪穷窝
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基本要求,拔掉穷根是脱贫攻坚的重大使命。随着林芝正式吹响扶贫攻坚“冲锋号”,全市六县一区纷纷根据自身实际,啃硬骨头、挪穷窝、拔穷根……
朗县的扶贫难点和“硬骨头”是易地搬迁工作。对此,朗县在落实国家人均住房面积不大于25㎡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区域民族特色文化和不同人群住房需求,设计了80平方米(1-2人)、150平方米(3-5人)、175平方米(6-7人)、200平方米(8-9人)4种户型。同时,针对易地搬迁房屋建设资金过少的实际情况,加大了在房建方面的投入,按照人均4万元的标准,配套1620万元、并动员群众自筹498万元用于房屋建设。
截至目前,全县5个集中安置点79户313人的易地搬迁工作已经全面动工建设,剩下7个分散安置点26户92人的易地搬迁工作也在本月全面动工。
实施易地搬迁帮扶。巴宜区为了使困难群众更多享受公共基础设施,采取村内插花式搬迁安置,总投资1710.66万元,涉及72户242人。截至5月,已开工建设60户,完成工程总量的50%以上,其中4户已建成。
工布江达县则针对“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村庄,以群众自愿,实行易地搬迁和易地插花搬迁,依托交通枢纽实施易地搬迁。易地搬迁项目涉及工布江达县共有35户126人,总资金1045万元,并通过县发改委、扶贫办的共同努力,易地搬迁方案和图纸预算已经初步完成,按照人均61.32平方米进行修建,项目已于5月29日正式开工建设。
以点带面 逐步深入
面对较为艰难的脱贫任务和率先两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担,林芝市坚持以点带面,精准扶贫,取得了良好效果。
察隅县作为林芝市的边境县,是全市扶贫工作的重点对象。上察隅镇迟巴村为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多,贫困发生率高,且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致富门路狭窄,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积累工作经验,察隅县以上察隅镇迟巴村作为精准扶贫工作试点村,通过试点探索可供复制和推广的工作方法。在试点村工作当中,总结出了众多好的经验做法。
目前,察隅县也将竹瓦根镇学尼村、下察隅镇沙玛村、古玉乡玉和村、古拉乡觉布如村、察瓦龙乡松塔村确定为乡(镇)试点村。
米林县积极探索精准脱贫与兴边固疆相结合,推动边境村建设脱贫。投资6600万元实施里龙乡德吉新村、羌纳乡西嘎村、丹娘乡白拉村等3个边境村建设试点。并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共同筹资”的原则,政府和群众按照6︰4筹集资金进行房屋建设,标准为抗8级地震。截至6月底,米林县已脱贫269户1004人,完成脱贫任务的40%,南伊乡、派镇2个乡(镇)已全部脱贫。
西藏网官方微信
西藏网-了解西藏第一选择!
网友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