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少艺’,就没有我的今天。”
说这话的年轻人叫许伟东,清华大学化学生物学基础科学班2015届毕业生。这位清华“学霸”在校期间,连续3年学习成绩排名年级第一,还以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化学领域最权威的学术刊物《分析化学》杂志上发表了论文。
今年本科毕业,许伟东先后收到了包括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内的4所美国名校的录取通知,他最终选择了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赴美之前,他特意去了自己曾经就读的小学——合肥少儿艺术学校,答谢老师的培育之恩。
师生欢聚时,这位高材生坦言,最感谢的老师是小学老师。他的母亲韦女士也表示赞同,“如果没有少艺,就没有孩子的今天。”
“少艺”是一所什么样的学校?
因为该校一直很低调,“把精力都放在了办学上”,所以直到今天,很多合肥市民还会误以为这是一所专门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
其实,这是一所普通的小学,以“民办公助”的形式成立于1998年。但它不普通的是,它面向全体学生,将艺术教育渗透在校园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以实现“每个孩子都能找到一个舞台,掌握一项艺术特长”的教育目标。
哈佛博士生为何最感谢的是小学老师
“孩子本来也可以进‘名校’的,但是我们首先考虑的是学校得离家近、而且不用过马路。”许伟东的母亲韦女士说,很庆幸十几年前社会上“择校”的观念还不是如此强烈,所以 “稀里糊涂”地为孩子选了成立不久的“少艺”,成了该校的第2届学生。
不过,即便在这尚无名气的学校里,她还是感受到了比其他家长更大的压力,“那时身心交瘁,简直要崩溃。”
“刚上学,孩子特别调皮,压根儿坐不住,经常上着课就跑出去了。”她回忆,因为孩子天天挨训,跟不上课,自己每天都被叫去见老师,“最高峰时,一天去几次学校。”
这一切,班主任陈老师看在眼里,他告诉韦女士,“暂时不需要关注孩子的成绩,首先考虑的是,如何能让他‘坐下来’,养成学习习惯。”
在陈老师的建议下,韦女士让孩子参加了校内开设的二胡选修班。同样在学习二胡的过程中,一开始,孩子还是跟不上,每次拉曲子都跑调,引得哄堂大笑。
不过,这个天生爱动的孩子终于适应了枯燥的练习,成了班上二胡拉得最好的人,后来达到了业余9级的水平。
渐渐地,他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在各种表演中,“他自信起来,开始享受到从未属于他的成就感”。据韦女士介绍,三年级起,孩子也开始变得爱学习起来,到五六年级,成绩名列前茅。
“练琴不仅动脑而且动手,既锻炼了孩子的定力,又开发了智力。”在她看来,孩子之所以能学好生物、化学,擅长实验,这与当年练琴培养的动手能力是分不开的。“所以每当有人请教育儿经,我总是建议,让他学一门乐器。”
像许伟东这样“逆袭”成功的学生,合肥少儿艺校校长张玉玲张口就能报出一串名单。她告诉记者,学校没有把“优秀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而是明确提出,只培养“合格+特
西藏网官方微信
西藏网-了解西藏第一选择!
网友留言评论